
财经天下(ID:cjtxzk) 文|孔明明
用智能手机,就没有人离得开微信。
截至本文发稿止,微信用户数量已超过 8 亿,公众号文章日均总PV已超过 30 亿。这是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庞然大物。在 2011 年 1 月 21 日腾讯上线这款免费的移动产品时,恐怕谁也没有想到它能像今天这样成功。
2012 年 8 月 23 日,微信推出“微信公众平台”。最开始入驻的是一批明星和媒体,除了少数精于内容运营、不断寻找新的流量平台的资深玩家之外,还没有人嗅到这其中潜藏的巨大机会。
据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Research(艾媒咨询)发布的研究报告,截至 2016 年 10 月底,中国微信公众号数量已超过 1200 万个,有52.3%的网民使用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资讯;截至 2016 年 12 月底,在人们获取信息的各大自媒体平台中,微信公众号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,占比为63.4%。
“自媒体”这一名词自 2003 年被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提出后,历经论坛、博客、微博等传播载体的变迁,在微信时代被发扬光大。
微信公众平台正式推出时,一位名为李岩的 23 岁大学毕业生,刚刚从青岛来到北京。
4 年多的北漂生活之后,如今的李岩已是网民口中“全宇宙最大自媒体联盟”——WeMedia新媒体集团董事长兼CEO。他曾入选 2016 年 2 月美国《福布斯》杂志“亚洲 30 位 30 岁以下创业者”榜单。目前由他操盘的这家公司,拥有自媒体账号 200 多个,签约自媒体近 500 个,触达用户近 6000 万。
2016 年 12 月 13 日,这家备受关注又颇多争议的内容类创业公司正式挂牌新三板。
相较广为人知的WeMedia,时下主导这一商业机构的年轻人李岩,在公众视野中仍模糊不清。
无论如何,这位动辄自称“草根”的创业者,正在迎来一场漫长而华丽的身份之变。
让流量像岩浆一样凶猛
早早涉足商业,对于李岩来说,动力很简单,那就是赚钱,摆脱贫穷。
1988 年 12 月,李岩出生在山东临沂的一个小乡村。连同他在内,父母有 3 个孩子,因此除了干农活,李岩从小就需要帮家里料理各种事情。李岩的父母务农之外,也经常会做点小生意,比如在家用豆子生豆芽,再在凌晨两三点起床,拿到集市上去卖。父母去了集市,家里没人做饭,他就自己学着做,一个大土豆粗粗切成几片,厚的厚,薄的薄,放在锅里炒,薄的炒糊了,厚的做不熟。
高中后开始住校。李岩记得,因为家贫,当时自己每月生活费只有一百多块钱,这些钱吃饭都要精打细算,更别提去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了。
“想赚钱,想跟同学一样,去好的餐厅吃饭,买自己喜欢的鞋子和衣服。”李岩说。
高中时期的李岩颇为叛逆,头发烫麦穗,总是跟老师吵架,但因为成绩还不错,老师也拿他没办法。逃课、打架之余,李岩不断琢磨怎么能够赚到钱。
在高中会考之前,学校老师担心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无法及格,因此对考题进行了预测。李岩将老师预测的题目和对应的答案,自己花钱打印了上千份,然后拿到各个班级去卖,很快被一抢而空。不只如此,知道了淘宝之后,他曾从该网站买过一些MP3,再以比周边小卖部更低的价格卖给同学,从中赚取差价。
“我觉得,在那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校里,李岩的头脑是非常够用的。我到现在都很佩服他。”高中同学兼好友张丰韬说。
2008 年 9 月,李岩考入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数学与计算机专业。在大学里,他有了更大的空间去尝试不同的赚钱方法。从搭建吐槽网站,到在起点中文网上连载小说,再到批发宿舍用品向同学兜售,虽然最初的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,但他一直不停地在寻找新的机会。
颇为偶然的是,一天,李岩在人人网上写的一篇文章,被网站编辑推荐到了校园广场。瞬间,一堆人涌过来申请加他为好友。虚荣心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满足。他说,那时他在人人网随便发一句“晚安”,都会有数千人回复。
流量越来越高,广告商开始找过来。
第一家是酷 6 网。按照合作方案,李岩当时只需要用自己的人人网账号转发相关视频,每 100 万次点击,他便可获得 600 元的广告分成。两三个月之后,仅此一项,李岩每月收入数千元。
